永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永德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的审议意见
本文来源:永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时间:2018/5/10 14:44:56|点击数:
永人发〔2018〕8号
(2018年5月4日永德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县人民政府:
永德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永德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会议同意这个报告,并作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强化思想认识,抓好水利设施“建管用”。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产业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县、乡、村三级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做到既建得好、又管得好、也用得好。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工程建设期等有利时段,加强对水利建设的宣传,加大对已有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切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二、优化全县水利规划实施方案,并稳步推进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的深入实施,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要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抓好全县水利“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完善水利专项规划。建议县人民政府统筹,进一步整合水利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全县的农田水利网络。
三、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基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配套难度大的实际,我县水利建设长期内仍将以依靠上级扶持为主。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做好水利项目前期规划,形成相关水利工程项目库,下好向上争取“先手棋”。积极主动同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沟通,搞好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对涉及水利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土地整治等多个工程共同实施的项目,加大部门间的协同力度,统筹项目整体推进,确保多个工程之间实现互补。
四、探索水利设施的管理运营模式。破解水利设施建管脱节、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关键还是健全完善长效管理体制,搞好管护工作。建议县人民政府总结以往管护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针对管护责任的明确、运行机制的建立、监督考核的落实等关键环节,制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指导意见,由点带面进行推广,逐步形成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做到有人建、有人管、有法管、管得好,切实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发挥。
五、完善水利基层服务网络。水利工作专业性较强,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水利事业服务。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水利专业人才的引进,强化对全县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水利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对乡(镇)、行政村在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指导,确保基层水利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及有关规定,以上审议意见,请县人民政府连同调研报告一并研究处理,并于2018年8月31日前将研究处理情况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
附件:永德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永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5月4日
附件
永德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年5月4日在永德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永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彭桂新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2018年3月13日至15日,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侧重于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建管用”情况,分别深入永康镇、小勐统镇、勐板乡、崇岗乡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10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乡(镇)工作情况汇报,并与当地群众进行座谈交流。3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调研工作座谈会,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水资源蕴藏丰富,地表水资源量18.7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912 立方米。县境内流程5公里以上河流有84条,全县河道总长800公里,径流量约1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58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58.8万立方米。全县已建成水库19座,总库容8721.94万立方米;坝塘64座,总容积42.43万立方米;水窖18206座,总容积46.47万立方米。已建成水电站18座,总装机13.14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约5.46万千瓦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机遇,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严格管理等措施,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得到改善。
(一)水利项目加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水利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32.44亿元,开工建设水利项目302件,新增蓄水能力2847.18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9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平方公里,实施了7座坝塘重点水源工程,新建农村集中饮水工程268处,解决15.2万人饮水安全困难问题。2017年,全县共实施122件水利项目工程,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3.67亿元,建成蓄水工程1件,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141件,解决7.1万人饮水安全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36平方公里,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42.01%。
(二)水利项目“建管用”措施具体。一是组织领导有保障。建立了由政府统筹,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二是项目管理措施具体。水利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进行管理。三是配套机制健全完善。全面放开和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推行群众全程参与机制,建立群众全程参与工程立项、投入、建设、监督、运行、维护等制度。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县推进268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件重点县项目、1772件小型水利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高效节水、中小河流治理、水保、小型水利等水利项目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县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4件,全部按高效节水标准实施,目前已经全部完工,完成投资5900.68万元,实现高效节水面积2.34万亩。通过水利项目建设,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田田间工程灌排能力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从地域上来讲,全县山区面积近95%、坝区面积仅占5%左右,客观造成耕地在上,水源在下的局面,灌溉用水困难,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水源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水多的地方用不好水、缺水的地方用不上水”的困境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从时段上看,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县干湿分明,降雨在时空及地域上分布不均,每年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近70%,冬春季降雨量少,多发生冬春干旱,易出现旱情。二是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部分地方因受地理和地质环境制约,缺乏必要的水利基础设施,既存不住水也留不住水,水源短缺。现有的一些水库库区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下降,实际灌溉面积逐年减少,部分坝塘和灌溉沟渠年久失修,供水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水环境恶化形势加剧,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全县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1370.6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73%。水污染不断加剧,以畜禽、农药和化肥污染为主的农村面源污染“愈演愈烈”,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部分农村已产生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移位等水生态损害问题,导致用水紧张、饮水困难。
(二)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产业发展。近年来全县水利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大多数投向骨干水利项目,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因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等因素制约,投入相对较少,水利工程在总量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仍不能满足需求,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县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大多数灌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大多数灌溉沟渠基本都没有支渠、斗渠,防渗率低且破损严重,需求时用不上水的问题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制约了产业发展。例如,勐板乡老欧寨自然村过去所产的“老欧寨”米,质量较好、口碑较好,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因灌溉沟渠常年失修不通水造成的种植区域缺水,近些年来群众已放弃种植具有一定优势的稻谷产业。同时,全县农田地大面积因缺乏常年有效浇灌基础设施,“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现象依然突出。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修建年代较为久远,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管理滞后等问题,无法保障产业发展用水、牲畜饮水等需求,制约喷灌、滴灌、微灌等现代节水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在调研的10条农村灌溉沟渠中,能正常通水的4条,其余6条都是常年不通水或季节性通水或区域性通水。例如,因受山体滑坡毁坏,永康镇南桥大沟尾部工业园区段已无法供水,该区域旱季土地丢荒,群众意见较大。
(三)管理运营机制单一,社会效益不明显。在调研的10条农村灌溉沟渠中,都没有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主体缺位、管护责任不清等问题较为突出,“由谁来管理、如何保证设施的运行”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大部分农村灌溉沟渠建成后长期处于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无管理经费的“三无”状态,“建、管、用”相互脱节,有限的资源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益。例如,崇岗乡胜利大沟,2011年实施三面防渗工程后至今无法正常通水,长期闲置。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政府重视、百姓漠视”的情况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调研的大多数地方近年来已很少组织农户进行冬春兴修水利活动,大部分灌溉沟渠“建、管、修”完全依赖政府,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人用、无人管,只使用、不维护”的状况仍较为普遍。例如,永康镇青树大沟下忙平寨子段有群众把沟渠用作自家的畜粪池。
(四)全县水利规划有待完善。我县现有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因素,设计标准较低、工程质量较差、配套能力较弱,大多“先天不足”。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现实需求已存在较大差异,且有相当部分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复,长期处于报废或带病运行状态,导致水综合利用率偏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多个职能部门各自承担,资金来源分散,形不成合力,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推进较为困难,达不到效益最大化。有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与公路、土地整治等工程共同实施,仍存在设计不合理、建设标准降低、与实际不相符等问题,工程之间相互破坏。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抓好水利设施“建管用”。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产业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县、乡、村三级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做到既建得好、又管得好、也用得好。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工程建设期等有利时段,加强对水利建设的宣传,加大对已有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切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二) 优化全县水利规划实施方案,并稳步推进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的深入实施,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要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抓好全县水利“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完善水利专项规划。建议县人民政府统筹,进一步整合水利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全县的农田水利网络。对涉及水利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土地整治等多个工程共同实施的项目,加大部门间的协同力度,统筹项目整体推进,确保多个工程之间实现互补。
(三)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基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配套难度大的实际,我县水利建设长期内仍将以依靠上级扶持为主。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做好水利项目前期规划,形成相关水利工程项目库,下好向上争取“先手棋”。积极主动同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沟通,搞好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
(四)探索水利设施的管理运营模式。破解水利设施建管脱节、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关键还是健全完善长效管理体制,搞好管护工作。建议县人民政府总结以往管护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针对管护责任的明确、运行机制的建立、监督考核的落实等关键环节,制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指导意见,由点带面进行推广,逐步形成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做到有人建、有人管、有法管、管得好,切实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发挥。
(五)完善水利基层服务网络。水利工作专业性较强,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水利事业服务。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水利专业人才的引进,强化对全县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水利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对乡(镇)、行政村在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指导,确保基层水利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附:实地调研的10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情况
实地调研的10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情况
名称 | 基 本 情 况 | 管护情况 | 运行情况 |
勐板乡赛米大沟 | 全长14.4公里,部分实施三面防渗工程,经常性通水,水量较小。 | 无管理机制,有人管理 | 基本正常 |
勐板乡老欧寨大沟 | 全长14.4公里,部分实施三面防渗工程,经常性通水,水量较小。 | 无管理机制,无专人管理 | 不正常 |
勐板乡忙干大沟 | 全长6.5公里,实施三面防渗工程3.1公里,季节性通水。 | 无管理机制,有人管理 | 正常 |
小勐统镇浪坝寨大沟 | 全长6公里,已实施三面防渗工程4公里,水量充足,常年通水。 | 无管理机制,无专人管理 | 基本正常 |
小勐统镇石马山沟 | 全长7公里,已实施三面防渗工程5公里,土渠2公里失修,辐射面积大,水量“供不应求”。 | 无管理机制,无专人管理 | 基本正常 |
小勐统镇大龙洞至黄草林山沟 | 全长4公里,属传统的土沟,常年通水,水量较大。 | 无管理机制,有人管理 | 正常 |
崇岗乡黑龙大沟 | 全长12公里,建成三面防渗沟9公里,经常性通水。 | 无管理机制,有人管理 | 基本正常 |
崇岗乡胜利大沟 | 全长6.8公里,部分实施三面防渗工程,长年不通水。 | 无管理机制,无专人管理 | 不正常 |
永康镇青树大沟 | 全长42公里,全部实施三面防渗工程,但沟体坍塌严重,长年不通水。 | 无管理机制,无专人管理 | 不正常 |
永康镇南桥大沟 | 全长33.7公里,全部实施三面防渗工程,但尾部工业园区段受山体滑坡严重,供水不畅。 | 无管理机制,有人管理 | 基本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