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内要闻

用奉献彰显情怀 用实干书写担当——国家税务总局云南永德县税务局扶贫工作侧记

本文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时间:2020/4/30 11:39:31|点击数:

 2000多个日日夜夜、103名帮扶责任人、45名驻村干部、2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594户建档立卡户2305名贫困群众,这是截至2020年初,云南永德县税务局脱贫攻坚战场上呈现出的一组数字。

 临沧市永德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辖3镇7乡,县域面积332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世居汉、彝、佤、布朗等22个民族。2014年以来,全县识别出4个贫困乡,9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55户55396人。要想成功“摘帽”脱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县、全市唯一未“摘帽”贫困县的永德县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确保每个前沿阵地有人坚守,一个不后退、一个不掉队,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为全市脱贫攻坚划上圆满的句号。 ”2019年2月,永德县委书记宋正垠在县委常委会上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在这场攻坚战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奔波在农户间,行走于乡间路,嘘寒问暖、细查细问、以村为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

以心交人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苍茫群山,云雾缭绕。白岩村距县城很远,从永德县城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只能到达其所属的勐板乡政府驻地,还需从主干道再向西行驶9公里,才能看到一个建在陡峭坡顶上、红旗飘飘的小院子,这就是白岩村村委会。

 白岩村辖11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3户1244人,“开门见山”对于白岩村来说是最适合的形容词。

 自2019年3月起,永德县税务局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向白岩村派驻了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16名自然村长、副村长,分组分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李建国是白岩村半坡自然村的自然村长,该村距离白岩村委会5公里,共有2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23户91人。地形复杂,产业结构单一,农业靠天吃饭,全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

 半坡自然村昼夜温差极大,冬天的夜晚气温低至零下,停水停电是经常的事,生活条件比较差。李建国刚到村里时,村里到村委会的路仍是泥巴路,天气好的时候汽车可以通行,但灰尘扑面;雨天只能步行一个多小时。

 上任半坡自然村长的第一天,李建国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召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会,40名在家群众,到场参会的不足一半,没来的不是电话打不通,就是以农活忙为借口拒不参会。

 “开会有啥子意思嘛,开个会就能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了?不去不去!”有村民直言,半坡村基础条件落后,村上几乎从不开会,有事都靠广播通知。

 李建国心里明白,开不开会只是表象,村民的不信任才是实质,也是大部分贫困村的共性问题,要凝聚人心,激起村民的脱贫自信,就必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只有掌握村情民意,才能掌握群众所急,解决群众所需,真正帮到点子上。”李建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的文件精神,主动向村干部学经验,以争取尽快融入半坡自然村。

 为了摸清底数,掌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李建国每天都到村民家走访入户,有时因为村民要耕种,走访一家需要跑两三趟,加班到深夜是李建国的工作常态,天黑路滑,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只有一盏小手电筒照亮他前行的路。

 起初,不了解情况的群众总觉得驻村干部都是来“镀金”“走过场”,这样的误解让李建国吃了不少“闭门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毫不气馁的他依旧挨家挨户走访,积极向群众宣传惠农政策,耐心细致地解释其中的利好,引导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和茶叶,发展养猪、养牛等致富产业。

 在生活中,不管谁家有大事小事,李建国都会主动去帮忙,卷起袖子、挽起裤腿、拿上镰刀,一家一家地帮村民收玉米、收茶叶。

 “这来驻村久了,感觉身体素质都变好了!”李建国笑着说,“驻村干部都在村委会生火做饭,常年用冷水洗衣服、洗澡,但都能苦中作乐、互相扶持。”

 在李建国的努力下,半坡自然村的群众终于敞开心扉,渐渐萌生了“互相帮助、共同脱贫”的信念,哪家有什么事,村民们都赶着帮忙,坚定信心,决心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住有所居,是群众乐业之本,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每个人的殷切期盼。在走访过程中,李建国发现村民李培强一家祖孙几代人仍挤在不足70平方米的土基房里,土木结构的房子用泥巴加固了无数次,雨天依旧漏雨。靠养几头猪勉强维持生活的一家,根本不敢有建新房的念头。

 李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仅多方奔走申请到为李培强家房屋除危加固的名额,还带头捐款,与其他自然村长一起出钱,为李培强家新建了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并对80平方米的庭院进行了硬化。

 对于这样贫困的一家,有了新房并不能解决他们生存之困。李建国因此多次上门,引导李培强的儿子李新红外出务工,鼓励李培强和老伴种植茶叶、养殖生态猪,并向村委会推荐李培强担任护林员,每年可以领到近万元的工资。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李培强家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至8000元。搬进新家的那天,看着新家里自然村长们为他添置的桌子、椅子等生活用品,李培强眼眶含泪地拉着李建国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

 2019年,李培强家里的两个小孙女开始上小学,李建国和同事还不时给两个小朋友带去学习用品,逢年过节还会送去慰问金,鼓励她们努力学习。

 危房改造、抓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改造……李建国做的一件件实事,都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如今他每到村里,村民都喜欢和他打招呼:“李村长,你来啦!来来来,进屋喝点水。”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李建国只是爽朗地笑笑,又继续扛起扫把去打扫村里的卫生。

以情动人 倾力化解群众难心事

 鼠年伊始,新冠肺炎来势汹汹,1月31日,在接到县委政府的通知后,永德县税务局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李建国和其他18名驻村干部毅然放弃春节休假,紧急奔赴村中抗疫一线。

 回村返岗后,驻村干部们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协同村干部迅速制定疫情防控工作可行性防御措施、建立起群防群治网格化管理点、全面摸排1月14日后外省返回人员、布控村中设卡防控点,对村庄车辆及人员出行实行管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一道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做好个人防护,我们分组入户,迅速通知大家不能随便出门。”这样一句话,拉开了白岩村全民抗疫的序幕。二月初的天气阴冷潮湿,白岩村还常常下着冰冷细雨。驻村干部要么挨家挨户排查,要么在防控点进行控管,询问、登记、劝返、消毒……一遍又一遍,日复一日。

 “这个春节夜晚异常宁静,寒风萧瑟,每到后半夜,人就会困得睁不开眼睛,我们就来来回回地走,让自己保持清醒,就怕一时疏忽漏掉进出的人员和车辆。”没有值班室、没有遮雨棚,面对寒风侵袭,李建国和同事们只能靠抖动双腿取暖,值一班岗五六个小时,常常不能按时吃饭。

 通过排查,白岩村共排查出13名从湖北疫区返村人员,防控压力空前,群众闻言色变。面对恐慌,税务干部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走访这些重点人员的工作,劝导他们及家属居家隔离观察,安排医护人员,每天2次观测健康状况并及时通过广播和微信等向村民公布,有效缓解了村里的紧张气氛。

 连续几日,驻村干部牢牢盯守着这13名群众的情况,丝毫不敢放松,这样的坚守直到13人全部过了隔离观察期。经检测群众均身体状况良好,他们才松了口气,短暂休息后随即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早春三月,惊蛰刚过,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白岩村文曲自然村村民张忠也开始忙了起来,拉沙、准备材料、组织工人、实地测量……近到白岩村里的小项目,远到勐板乡上的建筑工程,张忠的小工程队又开始了繁忙的工地生活。

 “这要是在四年前,我都不敢想我家还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这都得感谢税务局的帮扶干部啊!”每次看到来村里的税务干部,张忠的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时间倒回四年前的夏天,张忠的儿子张阳怡接到了昆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让张忠又喜又愁。喜的是,继女儿张玲玲之后,家里又会多一个大学生;愁的是,女儿在大学还没毕业,要怎样才能凑够儿子的学费。

 看着父亲拿着通知书又喜又愁的样子,张阳怡萌生了辍学的念头:“爸,要不我不去了,姐姐每年的学费都是村里想办法凑的,家里的猪和牛都卖了,欠的债还没还,我出去打工赚钱吧。”

 “这可不行!当初我也想让你姐姐不去上大学,但帮扶我们的税务干部说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你们有出息了,我们家才会真正有出路,你放心,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你上大学!”儿子的心思让张忠心里一惊,连忙安抚道。

 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干部自发捐款,为张阳怡凑够了学费,并引导张忠参加免费的建筑技能培训,开始参与乡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工程项目。

 两年后,张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承包建筑工程越来越有信心,决定带着文曲村的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当初是税务局的干部们一次又一次帮助我们家解决了困难,家里条件才好了起来,我家的房子已从以前60平方米的小土基房变成了现在200平方米的砖混房。现在,女儿还在江西科技大学读研,儿子快大学毕业了,我儿子说了,他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等毕业了就回来建设家乡。我们身处好时代,一家人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我也要贡献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张忠信誓旦旦地说。

 在张忠的带动下,文曲村16户人家20多人一起组建了一个小工程队,承建本村修缮房屋、修建活动场所、硬化道路、修建排水渠等项目,村民的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张忠妻子许贵美在自家种植茶叶的基础上也发动村民们一起种植,并负责收购文曲村的茶叶对外销售,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也愿意留在村里,不断拓宽致富道路。

以文化人 扶志激活脱贫原动力

 位于大雪山乡的勐旨村,同样是永德县税务局的挂钩帮扶村。与白岩村的“开门见山”不同,勐旨村位于永德通往市府临翔的振清线旁,距乡政府500米,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适宜咖啡、坚果、甘蔗等农作物种植生长。

 然而,拥有这样的便利优势并没有激发贫困群众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动力,勐旨村271户1061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亦或靠国家低保维持生活,农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渐渐蔓延开来,跃进自然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跃进自然村共有农户82户35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46人。2004年,为安置凤庆县新华乡及鲁史镇移民,跃进村民的土地被征用,村民们因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征地款。

 在这笔“意外之财”的冲击下,村民们渐渐养成了散漫懒散的习惯,整个村充斥着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不愿意再去劳作,日常生活都是在赌博、酗酒中度过,征地款也渐渐消耗无几,村民又恢复了贫困拮据的生活,而长期的生活模式已让他们习惯好吃懒做,不愿通过劳动改变现状。

 群众思想不变,就会越扶越麻烦,甚至南辕北辙、背离初心。2019年3月,税务干部茶证鹏担任跃进自然村村长,刚到跃进的他,感受到了跃进自然村散漫懒散的风气,下定决心,立志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

 “既然我担任了自然村长,我就是跃进的人,我们村叫做跃进自然村,说明村民本质上做事是踊跃的,行动是积极的,思想是进步的。”茶证鹏认为,所谓扶贫先扶志,将原本那种敢拼敢干的跃进精神唤醒,就可以让跃进的内生动力焕发,让村民们再次过上好生活。

 一开始,村民都忙着赌博、喝酒,没人愿意搭理茶证鹏,但他坚信,没有扶不起来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找对方法一定能感化跃进的村民。

 思前想后,茶证鹏一方面继续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告诉村民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不能丢,引导村民们种植坚果、咖啡,并与村委会协调配合,向村民们发放鸡苗;另一方面通过跃进自然村理事会、同心联召开村民会议,制定新的村规民约,禁止村民在白天打牌喝酒聚会,扼制不良风气。

 同时,茶证鹏又积极汇报沟通,由县税务局购置了桌子、椅子、沙发等家具,打造、充实跃进村民的小组活动室,并发动税务干部捐赠书籍为农户打开知识的大门。

 一系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举措,启迪了村民思想、陶冶了村民情操、温润了村民心灵,贫困群众逐渐树立起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志气,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通过一年的走、谈、帮、扶,跃进自然村一跃成为勐旨村的优秀自然村,2019—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250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8200元。

 3月9日,村委会组织了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活动,跃进村村民得知有捐款活动的消息后,82户农户都自发捐款。

 “国家和税务干部帮了我们这么多,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现在也轮到我们帮国家了。”跃进村村民何长元谈到,他以前也有一笔征地款,总觉得可以衣食无忧了,地也不愿意种了,天天和人家赌博,很快就把钱花光了,家里人生病都没钱看病。在茶村长的带动下,他们家种起了坚果,还养了生态猪和生态鸡,儿子也在村里参加工程建设,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再也不用靠低保维持生活。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正是通过“造血”和“输血”双管齐下,驻村干部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重视“表”的改善,更着力于“质”的变化,使“富口袋”和“富脑袋”携手共进。

 通过近六年的倾情帮扶及近三年来160万元的资金投入,目前,永德县税务局两个挂钩村5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05人已全部脱贫退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的“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再加一份压、再添一份力、再鼓一把劲,开启新的奋斗征程。新征程中,税务干部仍将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温暖苦寒贫穷的土地,浸润贫困群众的心灵,坚定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让旗帜更加鲜艳,让梦想反复拔节,让乡村绽放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