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动摇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文来源:云南省社科院马列研究所 |作者:黄小军|时间:2018/5/4 15:48:52|点击数:
2018年4月25日在临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初任培训班上
黄小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及主要目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954年,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区分几个概念:1、人民代表:凡是能代表一方面的人民群众的。2、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人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图中都是通过选举产生或罢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行使国家立法权,内设机构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厅、各工作委员会等,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每届任期3年,县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仍由本级人民政府行使常设机关的职权。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关系。 没有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遵循和服从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上级人大的精神在下级人大的贯彻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立法、监督等方式。
(二)目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一)革命斗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不懈地革命斗争实现的。一是旧式农民战争。二是清朝内部改良主义。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阶段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在中国产生发展进步的结果。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型代议制,是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是充满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晚清“君主立宪”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寻找救亡图存之道。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代议制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1898年戊戌变法以康有为首,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失败。这是代议制思想在中国的最初尝试。维新派的失败,表明代议制在中国施行的条件并不具备。在代议制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签订《辛丑和约》后,许多仁人志士劝说慈禧推行代议制,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王朝在其灭亡前的最后十年也开展了多次“立宪”活动,并草创代议机关,这就是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但其根本只是为了维护大清皇权,而不是真正的民主;皇权独专,权贵抵制,代议制无法运行。
2、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日至4月2日)。第二,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4月至1927年4月)。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4月至1949年9月)。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探索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探索。(1)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年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分别成立了省、县、区、乡四级地方苏维埃代表大会,行使地方政权的最高权力。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实行的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为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2)“三三制”。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国共合作的形势,提出了“三三制边区政府参议会制度理论”(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 。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
3、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代议制得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议会制有本质的不同。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四个必须”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2、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3、坚持党的领导主要内涵。
4、实现党的领导的要求。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规范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二)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性。
2、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3、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措施:一是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
2、依法治国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
3、坚持依法治国的主要原因。
4、实现依法治国的主要措施:一是坚持科学立法。二是坚持严格执法。三是公正司法。四是坚持全民守法。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
2、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涵:一是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主集中制决定了我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二是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三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四是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五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四、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五个重要环节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原因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代议制,发展历史不长,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二是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一个重大课题。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措施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二是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三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二)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的要求
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必须立足于各国国情。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一)八个能否来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
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二)按照八个能否标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从历时性看:能否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正常换届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能否修改完善宪法,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能否建立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更加顺畅表达利益要求。能否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否努力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能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和发展空间。能否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能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共时性看: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因
我国政治体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民主政治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加以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需要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的治理方法都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与时俱进。
(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