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苑地

漫漫人生百年路

本文来源:永德县文联 |作者:苍海一粟 |时间:2017/12/19 16:42:25|点击数:

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班卡乡,有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山寨。由于地处山凹里,也就被形象的称之为锅底塘村了。如果你对这个地方实在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具体点说,所有往返于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航班都要从这里经过,村民天天看着轰鸣的飞机,从村子东北方或者是西南端的山尖上钻出来,在锅底塘的上空划一道长长的白色尾迹云,然后迅速消失在山的另一端。这也许就是他们接触世界最近的方式了。

锅底塘村的海拔1700米,以种植烤烟、包谷、畜牧养殖为主。目前正是收获的季节,村民们都在田地里忙碌着,收包谷、烤烟叶。我们走进村子,到处散发着玉米、烤烟的清香和新鲜羊粪的味道。当然,这里尽管封闭,也还很落后,但村子很多村民却很长寿。于是,我们前往探访村子里的一位长寿老人。

户口本上记录,老人名叫肖小才,汉族。生于1909年2月9日。今年是本命年,属鸡,108岁,一位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老人。

百岁的人生很漫长,百年的历史很短暂。

让我们的思绪,跟随老人一百多年长青的生命之树,穿越一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年代。

这一年,是清朝 "宣统"元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不久,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刚刚继位。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3年后,蔡锷领导的昆明重九起义,结束了清朝政府传了11帝、268年的专制统治。

这一年,在云南也有两件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创立并开学;滇越铁路至云南蒙自碧色寨通车,次年全线通车。老人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这里实在太封闭了,锅底塘村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通车,他来到世上的100多年里,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直线距离不超过50公里的耿马、孟定、德党、永康、崇岗、明朗、乌木龙等地。早年在村子里读过两年书,由于年代久远,一辈子埋头种地,读些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字也不太会写了。

山外来客,老人十分的兴奋。柱着拐杖,站在门口迎接我们。老人头戴绒帽,身穿蓝色薄袄,脚穿一双棉布鞋,精神矍铄。75岁的大儿子肖贤合搬来椅子让我们坐下,于是和我们聊了起来。老人耳朵不太好使,听别人讲话比较费劲。在乡党委茶书记的配合下,我们得知,肖家祖籍湖北荆州,明朝末年落籍这里。已经历12代。肖小才的老伴70多岁时去世。他们育有5个儿女,现还在还有3人在世。大女儿81岁,嫁到了附近的崇岗乡,二儿子肖贤安,72岁。如今已经是五世同堂。

永德县由于地处边远、山高谷深,历朝历代的统治到了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因此,历史上匪患、战乱不断。民国21年的"黄杨匪患",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云缅惯匪黄发清、杨在兴等,在我们这一带打家劫舍、拦路抢劫,村民都不敢外出,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大理派驻军来剿匪,最后一战就在我们锅底塘村北面的小新寨打的,连当时的县长纳汝珍都来我们班卡乡坐镇指挥。直到民国23年,匪患才算肃清了。

在那个交通极封闭的年代,骡马黄牛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我们当地的民谣这样唱:上山背朝天,走路在云间;隔山声相闻,见面老半天。肖小才老人除了种地,当然也会养马、治马。说到兴奋处,他拿出当年使用过的马掌工具,向我们传授起养马知识,表演怎么样钉马掌等等技艺。

清朝直至民国年间,镇康永德一带种植的大烟很有名。肖小才家也种,每年都用人背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到明朗街去卖了,再换回英属缅甸的舶来品洋布、盐巴等。

我曾读过民国政府边地调查专员周光倬的日记。1935年1月29日他在明朗镇的调查纪录:"镇康虽处边地,并不为贫瘠,尤以产烟著名于滇省。明朗街平日亦已热闹,五日一街,极拥挤,可上二千人左右。若到二、三月烟会时,则各方来者可到二万人。"可谓盛况空前。遥想当年,四面八方赶往明朗的山路上人喊马嘶。队伍里面,有一个精干利落的年轻人。他头戴瓜皮帽,身穿打着补丁的蓝布对襟衣,腰间扎一条麻绳,脚踩草鞋,赶着驮着烟土的马匹急匆匆赶路。今天,当时的这个年轻人已经108岁了,他却仍然谈笑风生地坐在我的面前。历史和现实的交织,沧海桑田,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生经历!对老人的敬仰之心油然而起。

说到长寿,老人家的观点是,善良做人,和谐处世。生活中吃什么的没啥讲究,米饭、小菜为主,喝的自己家的老树茶。让人吃惊的是,老人至今还在抽烟,算下来,烟龄已达90多年,估计可以申报吉尼斯了。在儿孙的劝导下,酒最近刚戒了。乡卫生院医生不时来做个体检,说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一辈子喝的是村口山肚子里冒出来的山泉水,到了雨季天,甚至还会有鱼钻出来。老百姓奉之为神,从不捕食。

村长告诉我,长寿老人在我们村并不稀罕,锅底塘村140多人口,80岁上老人就有16名,其中,90岁以上老人有6名。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了。大儿子肖贤合说了个故事,前不久,老人独自到山里去,被50多岁的孙媳妇碰到了,吓得赶紧把他带回家里。问他为何一个人去爬山,多危险啊。他说约了个娃上山采菌子,娃说爬不动不想去,于是只好自己去了。一问约了谁,才知道人家那位"娃"都78岁了!

看来,我们常常被灌输的一些所谓长寿秘诀,其实都是浮云啊。长寿没啥秘诀,简单的生活、平和的心态、良好的环境,就是长寿的基本要素。

就要和老人全家话别了,老人让家人到自家院子后面采摘了一筐大黄梨送给我们,叮嘱说,这是我父亲亲手种下的梨,你们一定要收下,欢迎你们再来做客。我们离开了,老人柱着拐杖,站在院子里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挥手告别。秋天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似青铜雕像般地屹立在那里。